诺仪文秘网 - www.zhuhainuoyiwuye.com 2024年05月12日 05:17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谈话记录 >

    动态影像历史信息记录与传播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1-03 13:40:03

    摘 要 随着影像设备的普及,动态影像设备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信息记录的重要手段。动态影像记录下的信息,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历史教学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可视化教育素材。阐述影像与动态影像的含义、特点,分析动态影像与历史的关系,指出电化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动态影像的收集和保存,并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让动态影像不仅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同时成为教育部门服务社会公众、满足公众要求的重要教育资源,在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关键词 动态影像;历史信息;可视化教育素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7-0004-04

    1 前言

    17—19世纪,照相术的出现使影像记录成为可能。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研制成功第一台较为完美的活動摄影机,开启了动态影像记录的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影像设备的普及,动态影像设备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信息记录与传播重要手段。动态影像记录下的信息,不仅成为当下各种新闻和娱乐媒体使用的内容资源,随时光流逝,它终将成为记载人类活动的重要信息遗产。而这些信息遗产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历史教育教学领域,是必不可少的可视化教育素材。作为电化教育部门,以可视化影像教育教材开发、制作为主的部门,更应从战略角度出发,有意识加强对动态影像素材的收集和保存,并建立动态影像资源库。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要让动态影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还要让其成为教育部门服务社会公众、满足公众要求的重要教育资源,在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 关于动态影像

    什么是影像 在提到动态影像前,首先说说什么是影像。在汉语中,“影”字作“景”,在《诗·邶风·二子乘舟》中就有“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景,指舟影。”影的本义是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像的本义是相貌相似,《说文解字》中指出,“像,似也”,也作“象”[1]。而影像两字合在一起所描述的事物现象具体包括:人或物体在阳光或灯光下形成的影子;人对所见事物留下的印象、形象;以及根据印象,人所绘画出的具体画像。《辞源》中将影像解释为“光线反射的虚像为影,形于外者皆为像”,这一解释说出了影像一词所指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本文中,在客观世界中的实体(或物体)在光线中所显现出的轮廓形态,通过光的折反等现象,被另一实体呈现(或被感知)出来,而这个被呈现(或被感知)出来的客观世界中的实体轮廓形态就被称为影像。影像是实体的反映,它可以被另一客观物体呈现(如水、镜子、光滑物的体表面等)或感知(人眼所见,并在人脑中留下实体形象或印象)。在法语中,影像被界定为“生理器官通过光的刺激产生的感觉”;在英语中,影像被解释为“通过视觉获得意像”。无论是呈现、感知、印象、形象、感觉、意像,应该都是本文所说的影像。

    影像在客观世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影像是光的产物,无论是实体轮廓形态,还是实体轮廓形态在另一客观物体(为区分,这里使用物体)上所呈现出(或被感知到)的影像,都离不开光(这里的光是指人眼所能感知到的,称为可见光);

    2)影像是实体在另一物体上的反映,通过另一物体反映出实体外在轮廓形态;

    3)影像只是实体在另一物体上的呈现,其中的实体却不存在(或说呈现出的实体只存在于影像中)。

    客观世界的实体,可以通过人的多种感知方式,交叉验证并感知其真实存在。而影像中呈现出的那个实体,只能看却触碰不到,感受不到它本身的存在;即使触碰到物体,也只是触碰到呈现实体影像的那个客观物体(如水、光滑物体表面如镜子、云雾、胶片、照片、屏幕等)。

    什么是动态影像 人类很早以前就开始同影像打交道,观察到了人或物在光线下的阴影、水和镜中的倒影、海市蜃楼的幻影、小孔成像的现象等,并逐步对这些自然现象有了认识,梦想终有一天也能将世间万物丝毫不差地记录下来,并再次呈现出来。但因早期人类认识水平有限,这些影像只能在自然中反映或显现,却不能被记录并加以重现。人们的生活场景,自然的万千变化,只能凭借人的瞬间印象,用口头加以描述,用文字加以记录,用画笔加以摹绘(从影像记录角度看,现实主义题材的绘画或图像、图形作品,也可认为是早期人类记录影像的一种努力,但其记录的精准度难以和现代影像设备相比),但都无法被人们再次看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17—19世纪照相术出现,使影像的记录成为可能。19世纪中后期,人们在照相术的基础上开展对动态影像记录的研究,并不断完善。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前人探索和实验(主要是爱迪生一年前发明的供一人观看的“电影视镜”)的基础上,研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较为完美的活动摄影机,并拍摄了40余部记录现实生活的影片。同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首次向世人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虽然每部片子拍摄都很短,但人类终于找到了一种能持续记录和再现生活与自然影像的方式,开启了动态影像记录的新时代。

    影像记录根据时间长短,可划分为静态和动态影像。静态影像是指将实体轮廓形态记录在一个画幅中,只呈现出实体影像的一个瞬间。其记录设备通称为照相机,呈现出记录实体影像的物体称为照片。动态影像是指对实体进行持续记录,将实体轮廓形态按时间顺序间隔连续记录在多个画幅中,再通过对记录在多个画幅上的实体影像连续播放,呈现出实体变化或运动的过程。其记录设备早期通称为摄影机,其放映设备早期称为放映机,呈现出动态影像的物体称为屏幕或荧屏。而早期静态和动态影像都是将影像记录在胶片之上,胶片上涂有感光化学药剂,光线通过镜头,对内部胶片进行曝光,让胶片记录下实体的轮廓形态,得到实体的影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电子技术的进步,人类发明了摄像机、放像机、电视机等设备,实现了以电子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动态影像记录和呈现方式。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光、电、磁信号相互转换,完成影像的记录和呈现。光线通过镜头进入摄像机,由摄像机内部光—电转换器件,将光能转换成电信号,经编码(模拟或数字),再将编码的电信号转换为磁信号,记录在涂有磁粉的磁带上(或其他媒介上)进行保存。影像呈现方式正好与记录方式相反,是将磁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过解码,再由电视机等设备将电信号转换为光,在荧屏上呈现出来。无论是早期的胶片摄影机,还是现在的电子摄像机,虽然它们采取的记录和呈现手段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实现人类对实体影像的连续记录,并通过再次呈现出的动态影像,反映出实体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动态影像记录方式出现后,形成以动态影像记录为重要形式的电影、电视行业,而其使用的记录设备不仅能记录动态影像,还能同步记录声音,因此有人也习惯将电影、电视记录下的动态影像称为影视、音像或视频。

    动态影像的特点

    1)动态影像的纪录性。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通过其研制的活动摄影机拍摄了40余部记录现实生活的影片并在巴黎放映,最初几年生意兴隆,可好景不长,人们逐渐对他们的影片失去了兴趣,而这主要源于他们的电影理念开始落伍。卢米埃尔兄弟认为小说、戏剧足以表达人类的心灵,而电影是用来记录生活、拍摄现场景象的,并以用摄影机真实地记录生活的本来面目为最高原则[2]。虽然兄弟俩在电影领域因理念落后而失败,但他们将动态影像设备的一个最基本功能体现出来——动态影像的纪录性。人类可以通过现代影像设备,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发生的事情,在现场用客观的手法记录下来,并让世人再次看到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真面目。而动态影像的纪录性,与以往其他记录方式也有所不同,它比口头描述、文字记录、画笔描绘都更精准、更直观。

    2)动态影像记录的精准性。首先,其精准性源于现代影像设备在影像记录环节中所采用的机械、连续的客观记录方式。其次,现代影像设备运用光学原理,通过镜头将实体的影像投射到感光材料上,并由其忠实地记录下来,做到丝毫不差,不仅能记录实体轮廓形态,还能通过连续记录反映出实体的运动或变化过程。现代影像设备采取的这些记录方式,将人为影响降到最低,其记录下的内容也近乎完美、真实。正像人们看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并放映的《火车进站》影片时所见到的场景那样,当看到火车朝自己开来,第一次见到这样情景的观众都惊呆了,有的人甚至吓得抬腿就跑。

    3)动态影像纪录的直观性。这里所说的直观性源于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方式。人类认知方式是由多种感知器官感知客观世界后,由大脑汇集相关信息综合得出。根据研究得知,人在认知过程中,视觉器官提供的信息约占87%,视觉器官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眼睛是比耳朵更精确的证人。”[3]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在认知客观世界事物过程中,眼睛更具核心作用。而现代影像设备可以说是人类视觉的延伸,它能将客观世界实体的影像记录下来,并能将其影像再次呈现出来,让人们用眼睛再次直观地感知到,而这种直观记录并呈现的方式是文字和语言做不到。

    3 动态影像与历史

    历史中的影像 很早以前人类就尝试通过某种方式将感知到的客观世界记录并反映出来。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形象化图形成为最理想的记录方式之一,从早期人类遗留下来的岩画中可窥见一斑。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早期形象化图形向着一简一繁两个方向发展,简化的图形演化成为文字,而繁复的图形发展为绘画。虽然两者同源,又都是通过人类视觉来感知,但因形式上的变化,让两者在对事物记录和反映上也形成差异。在古代,文字成为人们记录信息和反映事物的主要方式,但文字并非完美无缺,在对事物的反映上,尤其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反映上,其显然不如图形、图像更直观。

    文字实际上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简单一对一标注的抽象化简洁图形符号。而在对具体事物(如人眼所见客观世界实体的轮廓形态这种具体形象化的实物)记录过程中,人类很难用文字记录和反映清楚。人类在对这类事物的信息记录和传递过程中,要首先将具体事物文字化,无形中改变了人眼所见客观世界实物的形式;而下一个信息接受者也只能先解读文字(在这里无论是信息记录者,还是接受者,都要先经过学习,掌握这些文字使用规则,才能正确使用和解读),理解其中含义,并从自身过往经验记忆中找出相对应的客观事物的历史印象,再在想象中反映出事物面貌或变化过程。因人的个体化差异,在用文字对客观世界进行记录、解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而绘画、图形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记录和反映上就相对简单多了,只需对照事物进行描摹绘制,再通过具体图像、图形进行展现即可。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图、文在信息记录与传递中的优缺点。宋代郑樵著《通志》首创《图谱》一略,他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图、文缺一不可,必须图、文并重,相互印记,偏颇不得:“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后之学者,离图即书,尚辞务说,故人亦难为学,学亦难为功。”[4]15(郑樵,《通志·卷七十二·图谱一·志八三七》。原载王云五主编《万有书库》第二集,商务印书馆,1937)。而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更发挥了图形的优势,在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用文字进行系统总结的同时,全书还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让人们对相关技术和工具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近代杰出的文学史家郑振铎对郑樵的《通志·图谱》推崇备至,他搜集上古至晚清的图像资料,并编撰成《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他在该书跋里提到:“为什么我对插图那么重视呢?书籍中的插图并不是装饰品,而是有其重要意义的。不必说地理、医药、工程等书,非图不明,就是文学、历史等书,图与文也是如鸟之双翼,互相辅助的……而历史书却正是需要插图最为迫切的。从自然环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到建筑、艺术、日常用品、衣冠制度,都是非图不明的。有了图,可以少说了多少说明,少了图便使读者有茫然之感。”[5]

    古代虽然没有出现影像记录设备,但古人按照客观世界描摹出的绘画、图形、图像等作品,也可以看成一种影像的记录形式,它们的出现也可谓是开创了影像记录的先河。古人通过长时间经验积累,认识到图形、图像的重要意义,它能以形象和直观的记录方式,展示一些晦涩难懂和具象性的事物,如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山川、水利、交通、建筑等,而这些现实题材的绘画、图形、图像,反过来也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动态影像中的历史 自从照相机、摄影机出现,现代影像设备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渠道。20世纪9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教授的《历史及其图像》(History and Its Images,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一书[4]18,追溯了图像与历史关系的起源和发展,成为西方第一部论述图像证史传统的严肃著作。20世纪以图像证史似乎成为历史学家的责任。赫伊津哈明确提出视觉图像是历史灵感的唯一源泉。在他看来,历史意识是一种产生于图像的视像(vision)。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应以图像為先,因为只有通过图像,才能真正“窥见”往昔;只有通过图像,才更清晰、更敏锐、更富有色彩,一言以蔽之,更富有历史感地理解过去[6]。

    在影像记录设备没有出现之前,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主要依据是历史文献、实物、口传和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风俗习惯等。而上述这些之所以能成为历史研究的依据,其主要原因是:首先,它们是人类活动的遗留物;其次,它们记录和承载着人类活动的相关信息。而这些记录和承载信息的人类历史遗留物,随时间的推移便成为人们了解历史很好的史料。

    正如前面所说,影像设备具有的一个最基本特性就是纪录性,它可以将客观世界影像记录下来,并再次呈现出来。众所周知,现代影像设备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其记录下来的客观世界,在历史研究中备受关注。如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记录了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的舞台表演,记录的影像时间虽然不长,却成为研究我国早期京剧艺术的珍贵资料。动态影像可以将人类活动精准地记录下来,并直观地反映出来。这些记录和承载着人类各种活动信息的动态影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人类整体而言,将成为弥足珍惜的影像史料,这些影像史料也会像其他历史文献资料一样,成为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遗产。

    4 电化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动态影像的收集与保存

    动态影像是可视化教育素材 18—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相、幻灯、广播、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技术相继出现,并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即电化教育。纵观电化教育发展可以看出,其中照相、幻灯、电影、电视、多媒体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技术特征,都是围绕影像开展记录、存储、传输、呈现。教育部门正是借助了以上设备技术特性,通过对影像信息的记录与呈现,制作相关教育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些教材中,影像(包括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可以说是主要构成元素之一,尤其是在当代教育中,动态影像已经成为可视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而在历史教育教学中,记录有历史信息的动态影像更是必不可少的可视化教育素材,它可以将历史可视化地展现给学生,吸引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加深他们的印象,并通过可视化历史的再现,让历史教学更鲜活,更有说服力。

    动态影像是资源 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东西。换句话说,资源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而动态影像作为一种资源,它记录了自然和人类活动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资源不但可以成为当代文娱节目素材,也可成为教育资源,尤其是在历史文化传播与传承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电化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动态影像的收集 动态影像作为记录手段出现不过百余年,但它却以直观、精准的记录和呈现方式,受到人们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信息记录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动态影像记录和承载的信息,不仅成为当代各种文娱媒体使用的内容素材,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推移,也将成为记录人类活动的重要信息遗存。保护和开发好这些信息遗存,不仅是社会每个成员的责任,更是电化教育部门的重要使命。电化教育部门应从实际工作出发,加强对动态影像的收集,并建立相关动态影像资源库。通过持续不断、全面细致地对动态影像的收集和积累,获得第一手的影像资料,让教育部门的教育资源更丰富,让教育展现更全面、更直观,让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更具说服力。同时,通过积极开发与利用,让这些动态影像资料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与资源,在推动中国教育繁荣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洪艳.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2]邵泽慧.电影的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3]周宪.视线的文化意义[DB/OL].http:///data/34221.html.

    [4]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郑振铎.中国历史参考图谱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6]曹意強.艺术与历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1.

    推荐访问:影像 传播 记录 动态 历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