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仪文秘网 - www.zhuhainuoyiwuye.com 2024年05月19日 12:40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明清时期教育课程设置之比较研究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0-19 17:25:02

    摘要:课程设置不仅体现着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的要求,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同时期西方课程设置相比,明清课程设置非常单一,不仅不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反而成为科技发展的阻力。

    关键词:明清 课程设置 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和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撰写了7卷本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写道:“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一、明清课程设置

    在“明体适用”思想的指导下,明清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的设置,均是为政治服务的,不仅不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反而成为科技发展的阻力。

    1、明清国子监的课程设置

    作为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教育机构,明清的国子监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国子监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清的教育发展情况。

    为了详细考察明清时期的教学计划,我根据《明实录》、《南雍志》、《明会典》、《辟雍纪事》等史料,查证了明初国子监课程设置,内容如下:

    经史类科目,具体课程:《四书》、《五经》,为必修课程,但学生通常只需选择一经主修;

    律类科目,具体课程:《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明律令》,为选修课程;

    礼、乐、射类科目,均为必修课程;

    书,具体课程:名人法帖,为必修课程;

    算类科目,具体课程:《九章算术》,为必修课程,此课程在洪武年间开设一段,以后退出国子学。

    从明初国子监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在必修课中,“经史”是各代皇帝都十分重视的。洪武二十年的监规规定:“三日一次背书,每次须读《大诰》一百字,本经一百字,《四书》一百字。不但熟记文词,务要通晓义理。若背诵讲解全不通者,痛决十下。” 虽然国子监中以《五经》作为首选的教学内容,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去学习全部的《五经》。相反,每个学生通常只需要选择一经作为主修。正因为如此,博士才分经教授。虽然“律”是选修,但是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因此实际上变成了必修。礼仪、乐、射、书、数同样是必修,但并不是主要的科目,是“经史律”科目的陪衬,仅是作为未来官吏必备的技能而已。

    明代国学教学科目的安排,在藏书上也有着清楚的反映。以北京国子监为例,除字帖外,在嘉靖年间,有藏书54种,其中各朝所颁的8种,儒学著作18种,子书6种,史书22种,没有一部属于算数类。

    明北监藏书表内容如下:

    颁书类:《□□□》(空格为字迹不清,不能辨认为何书,共三本,推想应是《大诰》一类的著作)、《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五伦书》、《大明会典》、《历代名臣奏议》、《明伦大典》、《大明集礼》;

    儒学典籍类:《易经大全》、《书经大全》、《诗经大全》、《春秋大全》、《礼记大全》、《易经本义》、《书经集注》、《诗经集注》、《春秋胡传》、《礼记集注》、《仪礼》、《祭礼》、《丧礼》、《孝经》、《四书大全》、《四书集注》、《性理大全》、《周礼全书》;

    诸子类:《太学索瘾》、《杨子太玄》、《老子》、《列子》、《尉缭子》、《杨子法官》、《读书记》;

    史书类:《史记》、《汉诏》、《蜀汉本末》、《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北齐书》、《魏书》、《南史》、《北史》、《五代史》、《元史》、《宋辽金正统》、《资治通鉴》、《文献通考》、《通鉴纲目》、《梁书》、《后周书》;

    其他类:红签字帖、白签字帖。

    南监的情形也与北监相似,除当朝所颁图书外,儒学典籍、史书乃是其藏书的主要部分,所有藏书中同样没有算数类著作。

    清代国子监的课程设置与明代基本相似。国子监“所习《四书》、《五经》、《性理》、《通鉴》诸书,其兼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博极群书者,随资学所诣。日摹晋、唐名帖数百字,立日课册,旬日呈助教等批晰,朔、望呈堂查验。”可见,清国子监开设的课程也是经史律书科目。在乾隆时期,采纳孙嘉淦仿胡瑗经义、治事斋遗法教学建议,国子监“分经义、治事以教诸生。经义以御纂经说为宗,旁及诸家;治事若兵、刑、天官、河渠、乐律之类”。表面上看,增加了一些实用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根本不去学习与科举无关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也是将来为官做准备的。

    2、地方儒学的课程设置

    明代府、州、县学的课程内容,奠定于洪武年间。

    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重新规定了各地儒学的教育内容,计分礼、射、书、数四科:

    (1)关于礼的内容,要求诸生熟读朝廷所颁布的经、史、律、诰,以准备科贡考试。经,从“五经”中可任选一经修习。史,即诵习二十一史和朱熹《通鉴纲目》等历史著作。律,即《大明律》。诰,即《大诰》、《大诰续编》与《大诰三编》。

    (2)关于射的内容,即规定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各地教官等人督导诸生习射,要按朝廷所颁布的仪式进行,凡射中目标的赏酒。

    (3)关于书的内容,临摹名人法帖,每日习五百字。

    (4)关于数的内容,则为熟习《九章算术》。

    3、社学的课程设置

    明代官方设立社学的时间始于洪武八年(1375年)。明代官方设立社学是“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庶可导民善俗也”。这表明统治者意图通过发展学校教育来普及教化,诱导民众、美化风俗。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诏,“民间子弟读御制大诰”。以后又令“为师者率其徒能诵《大诰》者赴京,礼部视其所诵多寡,次第给赏。又令兼读律令”要求民间子弟讲读《大诰》和律令,并且给予奖励。可见统治者强调的是政治教化,而不在于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所以在教学中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这就直接影响了社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明代的小学教材主要有《小学》、《孝经》、《孝顺事实》、《家礼》、《论语》、《春秋》、皇帝的圣谕、明代的律令(如明太祖的《大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九章算术》等等。从中可见,明代社学所使用的教材比较单一,偏重于道德和语文知识训练,而缺乏科技教育方面的内容。

    清代的小学教材大致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四书》、《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八股教材《小题正鹄》等等。

    让我们看一下同时期西方的课程设置情况,通过对东西方课程设置的比较,从而分析出课程设置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二、西方的课程设置:

    十四世纪以前: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

    文艺复兴(14-16世纪):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地理学、天文学、力学、音乐;

    17-18世纪: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逻辑学、伦理学、算术、代数学、三角法、几何学、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力学、物理学、化学、音乐。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进行分析:

    第一,西方科学的发展和新学科的出现。文艺复兴时代和在这个时代影响下的后来几个世纪里,学校课程的范围大大加宽了,总结人们知识成果的学科不断增加并日益分化,到17—18世纪已发展到17种学科。实学科目地理、天文学、力学均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西方自然学科的增加分化尤为显著。西方的逻辑学、代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动物学、植物学、化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三、结语

    教育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其变化的过程中,总会增加某些课程或是淘汰某些课程。然而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却保持一种亘古不变的稳定性,

    我国古代教育的特点是“重人文学科轻自然科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崛起,自然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使得现代教育中存在着“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的现象。

    在现代社会,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因此现代教育应该坚持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的经济需求,克服脱离实际的现象,设置一些实用的学科,同时还要避免因迎合市场而盲目追求最新的理论和课程,而忽略以至丧失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课程。

    参考文献: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220,中华书局,1989。

    (明)黄佐:《南雍志卷17经籍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

    牛翠萍: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

    推荐访问:明清 之比 教育课程 时期 设置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