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仪文秘网 - www.zhuhainuoyiwuye.com 2024年05月15日 15:33 星期三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贵阳市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与对策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0-23 08:30:04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现在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白热化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主要的一分子,其切实利益却没有很好的得到保障,例如工资收入低、处境困难、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这些因素都阻碍着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农民工的融入状况,找出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因素,根据贵阳市的实际情况,找到对策,从而促进贵阳市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关键词]贵阳市;农民工;融入城市

    [中图分类号]D412.7 [文献标识码]A

    1 农民工和融入城市的概念

    对于农民工这一概念的界定,都是基于农民工的户籍性质是农村户籍,从事的是非农产业,工作的地点是城镇,并且农民工在某些程度上没有享受到社会福利的群体。在本文中,将农民工界定为“是指在农村以外地区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户口人员。关于城市融入的概念,由于没有统一的概念,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将城市融入归纳为: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以后为了适应城市的生活,在经济、社会生活、制度等方面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他们在经济层面、社会生活层面以及心理层面等得到满足的一个过程,进而使得他们从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

    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按照抽样原则在贵阳市下辖6个区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问卷有效率为91%,其中男性98份,占53.8%;女性84份,占46.2%。在此次收集到的182份有效問卷中,农民工年龄在16~20岁的有8人,占4.4%,21~3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有67人,占36.8%,31~40岁的有52人,占28.6%,41~50岁的有36人,占19.8%,50岁以上的有19人,占10.4%。通过上面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集中在21~40岁这个阶段,21~30岁这个年龄阶段的比重最高,说明农民工主要是以青壮年为主,且农民工的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2.1 经济融入

    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不足1000元工资的这个范畴内只有2个人,占1.1%,每个月有1000~2000元的有65人,占35.7%,这也是在整个调查中工资人数最多的,这也是跟年龄有一定关系的,因为现在年轻一代的农民工更愿意从事体面一些的工作,工作力度相对较轻,相对应的工资收入也会低一点;2001~3000元这个阶段的有42人,占23.1%;3001~4000元的有34人,占18.7%,4001~5000元的有23人,占12.6%;5000元及以上的有16人,占8.8%。在调查中,我发现工资收入较高的基本上都是来自建筑行业,有些是工程的包工头,有些是建筑技术工,他们每上一天班就有300~400元不等的收入,但是工作强度大,比较累(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农民工的收入大多集中在1000~3000元,一共有141人,这与贵阳市农民工工资水平是一致的,工资在4000元以上的农民工有39人,他们大多从事的是脏、累、苦的工作。农民工的收入出现了一些差别,可以看出来:较早来到城市的农民工通过自己早些年的努力已经让自己较好的融入城市了,然而刚进城务工的这一批农民工相对的工资收入会低一些,从而出现了工资收入的分层和差异。当农民工的融入程度越高时,其收入也会越高。农民工对于收入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生活得也就更加的舒适,进而会让满意度较高的人群想要积极的变成“城市人”。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经济状况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支出与其经济状况息息相关,通过调研发现: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支出超出每月工资的一半。每月开销占总收入25%以下的有21人,占11.5%;超过25%不足50%的有45人,占24.7%;每月支出超过自己工资一半不足75%的有82人,占45.1%;超过75%的有34人,占18.7%。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工资用得比较少的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农民工,因为他们说节约用钱是为了以后的养老;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更偏向于赚多少花多少,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月光族”。对于农民工的工资能否支持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时,有超过一半的农民工表示不能,首先是因为贵阳市的物价水平偏高,其次是他们愿意将自己工资用在一些娱乐项目上,而且生活和消费方式不断的受到城市居民的影响。

    在调查中,仅仅只有19个人居住在自己购买的房屋内,占10.4%,在购房者中,绝大部分都是40多岁的农民工,他们是早些时候就出来务工的,在城市中也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物价高、生活压力大、房价高等因素使得他们难以购置房产。就目前整个贵阳市的房价而言,最低的都是3000多元/m2,这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对于农民工而言,大多数都是居住在租住的民房内,在这次调研中租房居住的比例高达81.3%,租金绝大多数是在300左右,由于工资收入低,农民工更愿意租住在环境较差,屋内设施较不完善的民房内。由于缺乏对保障性住房的了解,在调研中并没有发现有人根据相关的规定申请保障性住房。

    2.2 社会生活融入

    生活方式的融入主要是通过闲暇时间的利用、社会交往等方面来体现的。农民工工作之余的时间消费就是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表现之一,在此次的调查中,农民工对闲暇时间的利用不仅仅局限在睡觉、吃饭、打牌等上面,他们也有娱乐活动,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并不是长久稳定不变的,所以在设计问卷时采用了复合型选项,其中唱歌、看电影、看电视等活动选择的人群最多,高达125人,占68.7%,其次就是睡觉休息,有93人,占51.1%,聚会吃饭打牌和上网的比例也比较高。

    农民孤身来到城市务工发展,必定会与其他人联系,通过与他人的联系反映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关系。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农民工不断地与他人接触,接触的人员不仅包括一起务工的农民工,还包括城市居民。在本次调研中,大多数的农民工仍旧是与本群体的联系较为密切,其中与一同出来打工的老乡占45.3%,在城市因务工而认识的人群占43.9%,相反地,同本市的城镇居民交往的只占10.0%,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群体依然处于一个被边缘的地位,同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2.3 文化心理融入

    当农民工来到城市以后,绝大部分农民工会将自己仍然定义为农民工或者是外来的务工者,并没有将自己定义为新市民或者是城市人。农民工是农民市民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大多都局限在“农民工”和“打工者”之间,所占比重高达56.2%,很少有人将自己定位为“城里人”,有少部分农民工仍认为自己是农民,自己并没有完全脱离农村的生产活动,外出务工只不过是自己想出来走走,并没有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打算。

    在本次的调查中,关于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之后对于自己社会地位是否得到提高时,绝大部分都表示没有得到提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生活方式上都与城市人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在农村生活方式相差不大,体现不出特别大的差距,但在城市这种差距就比较明显。在调查中,很少有农民工认为自身社会地位在来到城市以后变高了,相反地,认为变低或者是不变的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农民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不被认可,社会地位并没有很大地改变,社会地位是否提高的调查如图1所示。

    2.4 制度融入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由于户籍性质的不一样,导致了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了诸多的不公平,所以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也是十分必要的。

    就业制度也是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個重要制度,他们能不能顺利地在城市找到适合自己并满足自己需求的职业也很重要。农民工在就业时会受到户籍制度的歧视,比如在某些招聘中,会明确要求只要户籍性质为城镇的本地户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就业,其次,农民工缺乏技术技能,城市的就业部门也未提供职业培训,这些因素都困扰着农民工更好地就业。

    在本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27个人没有参加过任何的保险,占整个被调查人数的69.8%,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工对于保障制度的认识还存在缺陷,他们不知道养老保险是可以通过用工单位出一部分钱自己出一部分钱,在累计缴满15年以后就可以按照国家规定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到底,农民工没有这种意识,他们只知道每个月领多少工资,没有对未来作一些准备。

    3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

    3.1 收入较低,住房状况差

    农民工进城务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从而使自己能够获得较好的物质生活。但实际上,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由于缺乏技术,绝大多数农民工大多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成为了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最主要的因素,收入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贵阳市的消费水平较高,所以到月末的时候并不能剩下多少钱。由于收入较低,所以在租房时往往只能居住在条件较差、治安较差的民房,屋内家具都需要自己购买,在租住时,绝大多数都没有签订租房合同,所以当他们的租房利益受损时无法得到保障。农民工一般都租住在民房,因为价格便宜,所以居住环境也比较差,大多数租住的房子既是卧室又是厨房,二者之间没有隔断,卫生间都是公用的。有租房合同的大多是由于子女入学需要,与房东协商之后自己随便拟了一个,在他们看来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绝大多数都没有签订租房合同,这就导致他们换房租住的频率较高。通过调研,仅仅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听说过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但是他们都没有申请过,原因是他们首先是觉得手续麻烦,不如自己租房来得快,其次是他们认为自己竞争不过,毕竟廉租房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3.2 社会生活难融入,观念较为落后

    中国二元经济的存在,势必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引起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教育质量和卫生事业等与城市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在生活方式上也会影响着农村居民,这是受到城市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但是,农民工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农民工在进城务工之前,有着许多乡土气息的生活方式,进城之后尽管会有一些改变,也会有一些生活上和心理上的矛盾,农村与城市的社会生活二者之间不断地摩擦,一直到最后的融入是一个困难并漫长的过程,这对于农民工融入城市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在融入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心理上的融入,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把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城市人,而是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只是进城打工赚钱的农民。在一开始就为自己贴上标签的农民工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首先他们需要正视自己的身份,其次是要有对城市的认同感,在心理上融入城市的农民工能更适应城市的生活。

    3.3 制度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脚步

    由于我国在发展初期实行农村和城镇两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进而导致了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出现两极,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土地产出获得收入,收入甚微,相反地,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二三产业发达。户籍制度所引起的一系列不公平待遇,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再加上在就业制度上的不完善,农民工进城务工寻找工作时比较容易受阻,找到工作之后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农民工也并没有享受到。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人群大量增加,农民工在城市安家的也不在少数,他们越来越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愿意子女因受教育程度低不能找到好工作,教育制度也成为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阻碍之一,这些制度上的缺陷都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脚步。

    4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对策

    4.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户籍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对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农民工的户籍性质是农村户口,首先在区域上就限定了其享受福利的地点在户籍所在地,其次是城镇的居民所能享受的社会福利比农民工的多,也比农民工的好,这都是由于户籍性质的不同而引起的,所以,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是必然的。首先是要在户口本上消除户籍性质这一说法,其次是在户籍性质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改革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只有在户籍制度上有所变革才能使农民工的融入环境得到根本的改善。

    农民工进城务工之后,生活、工作都在城市,但是医疗保险等都在农村,在城市并不能使用农村医疗本,生病住院只能自费或者是再回到自己的家乡才能医治,这不仅仅会增加费用,还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其次,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城市并未为他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的办理,加上农民工工作的不确定性、工作地点和工作岗位变更的随意性比较大,政府也并未对离开本地到其他地方就业或工作的农民工建立专门的机构,便于其办理手续转接的工作。为农民工建立适合且相对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其融入城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的宣传工作和监督管理督促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办理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障卡,并做到社保卡的缴费和使用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的融入城市。

    4.2 增加收入,改善居住条件

    农民工是城市融入的主体,因此农民工自身素质和能力对于融入城市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民工想要更好地融入城市就必须增加自己的收入,增加收入的途径是提升技能。农民工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坚持“边干边学”,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让自己有一门得心应手的技术,在不被社会淘汰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增加自己的收入,因为技术越好活也会越多;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一门技术,便于找工作,也可以发布就业信息,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减少失业。农民工的居住环境的改善不仅仅需要农民工自己努力去改变也需要当地政府做出改变,比如改善居住地的安保问题、大力宣传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并帮助农民工申请到住房、规范租房市场以及改良当地环境卫生,让农民工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4.3 参与当地社会活动,有城市认同感

    农民工来到城市之后必然要与当地的居民产生联系,首先是生活方式会发生改变,农民工或许还会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其生活上的一些行为会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为了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首先农民工得对城市文化有一定的认同感,也不要给自己添加任何的标签,认为自己就是一個进城务工的农民,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而是应该认为我在为这个城市服务,我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给我带来的一切,其次是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增强自己的话语权,通过社区活动让更多农民工知晓关于他们自己的政策,才能更好地便于融入城市,同时也可以架起市民与农民工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

    [2]王素斋.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J].理论月刊,2013(4):165-168.

    [3]蔡翼飞,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城镇化成本的度量研究[J].发展研究,2014(1).

    [4]藏秀娟,王子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4).

    [5]韩克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8(5).

    [6]钟德友.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与出路[J].农村经济, 2010(7).

    [7]卢海阳,梁海兵,钱文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与政策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8).

    [8]苗文莉.论“人的城市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保障[J].经营管理者,2015(7).

    推荐访问:贵阳市 农民工 困境 对策 融入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