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仪文秘网 - www.zhuhainuoyiwuye.com 2024年05月19日 17:47 星期日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论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与文学史意义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0-23 08:35:03

    陈忠实的创作道路

    陈忠实,1942年8月3日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1962年高中毕业。同年秋任西安市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小学民请教师。1964年秋,调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借调立新(原毛西)公社协助搞专案、整党等项工作。其中的专案工作,主要任务是给农村和社属单位在“清理阶级队伍”中揪出来的人落实政策,他主要负责文字工作。1971年6月,因工资问题在公社不好解决,立新公社安排陈忠实任公社卫生院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即院长)。1973年春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被任命为中共毛西公社副书记。同年8月,通过中共西安市郊区党委同意决定,应西安电影制片厂之邀到该厂,将他发表于1973年的短篇小说《接班以后》改编为电影剧本。电影于1976年拍成,片名《渭水新歌》,1977年1月发行放映。1977年夏,被任命为毛西公社平整土地学大寨副总指挥,冬,被任命为毛西公社灞河河堤水利会战工程主管副总指挥。1978年10月,调入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工作,任副馆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即后来的陕西省作家协会)。1979年6月3日在《陕西日报》发表短篇小说《信任》,后获中国作协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调入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被任命为副局长兼文化馆副馆长。1982年11月调入中国作家协会西安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85年4月,在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即后来的陕西省作家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上,被选举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1987年10月被选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1992年5月,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与田长山合作)获中国作家协会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同年10月,当选为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1993年6月,长篇小说《白鹿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年6月,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2001年12月,在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2006年11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2007年9月,在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被聘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11年11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

    陈忠实的创作道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文革”前到“文革”结束(1965—1978)。这一个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模仿性的习作期,尚缺乏文学的自觉。陈忠实上初中二年级时就爱上了文学,初中三年级时在“诗歌大跃进”的时代氛围影响下,写了不少诗歌,1958年11月4日《西安日报》发表了其中的一首《钢、粮颂》。1962年回乡当了小学民请教师,立志从事创作,以文学为人生希望,意欲以此改变命运,同时亦以文学作为困境生活中的精神安慰。从1965年到1966年4月,在《西安晚报》发表散文5篇、故事1篇、诗歌1首、快板书1篇,内容多为叙说农村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歌颂新时代和新生活,或通过记述贫苦农民的命运反映阶级斗争历史。这些带有习作痕迹的作品的创作和发表,一方面为他带来喜悦和希望,另一方面又使他受染于时代的生活气息和文学观念,开始了与时代的“合唱”。第二个阶段是“文革”后期,从1973年11月在《陕西文艺》第3期上头条发表生平第一个短篇小说《接班以后》亮相文坛,至1976年在《人民文学》第3期小说栏目头条发表短篇小说《无畏》,四年间连续发表的4个短篇小说均在当时文坛和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接班以后》《高家兄弟》《公社书记》和《无畏》四个短篇小说,单从形象塑造、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来看,都显得较为成熟,可以看作是陈忠实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跃升为比较自觉时期的作品。

    创作和发表这几个短篇小说时,陈忠实三十岁出头,由民请教师身份转为国家正式干部不久,不仅在人民公社的工作热情积极,业余的文学创作也有一种期望不断向前的激情。他在这一阶段的小说写作,其基本内容和人物塑造明显受到了当时意识形态和文艺政策的影响。内容的一个重点就是农村复杂的阶级斗争尤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样的政治主题最后往往归结于一个核心问题,这就是围绕权力的斗争。这些小说着力塑造普通人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特别是青年英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一般富有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工作出色,特别是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很有一股子闯劲。

    第二时期:大约从1979年到1986年。这一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从追踪政治与人的关系到探寻文化与人的关系。

    这一个历史阶段的中国文学主流,是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到“85新潮”的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女性文学和寻根文学,后浪逐前浪,不断出新。陈忠实因1976年发表与“走资派”做斗争的短篇《无畏》受到工作和生活冲击,历经两年多的苦闷和反思,重新拿起笔,一方面继续沿着他所熟悉的政治与人的创作思路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也不断关注当时的文学思潮并受其影响,开始了缓慢而深刻的创作转型。1978年春天,陈忠实在灞河筑堤工地上,读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这篇小说大胆触及时代给人带来的人格和心灵伤害所呈现出的那种全新文学视境,给他以极大震动。他由此敏锐地感觉到:文学创作可以当作事业来干的时候终于到来了①。这一年的10月,他由毛西公社调到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工作,开始有目标地认真读书和思考,并写成短篇小说《南北寨》,后刊《飞天》1978年的第12期。这个短篇通过北寨的社员到南寨社员家里来借粮引起的风波和故事,表明因两个村寨以支书为首的干部领导作风和工作思路不同,南寨主抓农业生产,北寨紧跟形势,坚持搞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热衷于写诗唱戏,不抓农事,反映了南、北两个村寨社员不同的生活境况和水平,南寨反而被上级领导批评,北寨却被树为“样板”,小说意在批判极左政治和思潮对农村社会和群众生活的破坏。《小河边》(1979年)写了三个人物,一个是老九,搞科研的知识分子;一个是老八,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一个是老大,原来是村支书,为大队围滩造田,被划成地主成分。文革后期,三人都无所作为,老九钓鱼,老八摸鱼,老大搬石头修河堤。小说重点写三个难友在困难时期互相激励的情谊。在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他们在小河边给总理遗像敬献鲜花,表达了特殊环境中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共同的坚定的政治态度。《幸福》(1979年)写幸福与引娣这两个同村的中学同学的故事,幸福为人实在,引娣喜欢弄虚,热衷于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班,喜欢在各种会议上代表贫下中农发言,表态积极,批判激烈。两个本来要好的同学有了分歧。谁是谁非?幸福劝导引娣,农民讲究实在的,可是引娣却因其所作所为入了党。公社原拟推荐幸福上大学,引娣揭发了幸福和她私下的一些言论,取而代之。后来幸福自己考上了大学。小说通过两个同学的为人和命运,提示了扭曲的时代对人格的扭曲和对人物命运的捉弄,表明生活中最后的得益者还是老实人。《徐家园三老汉》(1979年)描写徐长林、黑山、徐治安三个同年龄段的老汉,性格各异,“俩半能人”,都是务菜能手,同在大队苗圃干活。徐长林性子沉稳,智慧。黑山老汉是直杠子脾气。徐治安自私,有心计,人称“懒熊”,“奸老汉”。徐治安起初一心想来苗圃干活,想方设法来了,却不下力气干活,看园子时偷懒睡觉,让猪拱了菜园子。徐长林是老共产党员,帮助他,教育他,徐治安有了大的转变。小说写农业集体化时期三个老农对待集体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把公与私的心理和诚与奸的人格联系起来写,是那个时代较为普遍的文学意识。陈忠实写了三个农村老汉,意在塑造三种不同的性格,此作在《北京文艺》1979年第7期发表后,受到称赞,陈忠实被誉为写农村老汉的能手。《信任》(1979年)是陈忠实这一时期的一篇代表作。小说写在时代发表巨大转变时如何对待过去的矛盾和问题。小说中在前台角斗的是两个年轻人,背后角力的是两个当年共过事的村干部,一个是“四清运动”中被补划为地主成分、年初平反后刚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罗坤,一个是“四清运动”的积极分子罗梦田。事情因子辈的打架引起,打架事件是现时显在的矛盾,背后折射出的是父辈在过去政治运动中的恩怨情仇。如何对待今与昔的矛盾,罗坤的公道处理方法使罗梦田父子受了感化,全村人也更为拥戴罗坤。小说在当时普遍写历次政治运动给人心留下的深重“伤痕”的时代文学风潮中,另辟蹊径,表达了要化解矛盾、克服内伤、团结一心向前看的主题。

    推荐访问:文学史 创作 道路 意义 陈忠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