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仪文秘网 - www.zhuhainuoyiwuye.com 2024年04月29日 12:50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散文创作的现实理解与历史想象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0-30 18:25:03

    时间:2017年8月13日

    地点:北海市图书馆报告厅

    人物:陈建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穆 涛(《美文》杂志执行主编)

    廖德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海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张燕玲(《南方文坛》杂志主编)

    主办:《南方文坛》杂志 北海市作家协会

    张燕玲:各位文友,各位读者,早上好,感谢大家冒着酷暑如约而来。请允许我先介绍远道而来的嘉宾。第一位就是我们的乡党:陈建功老师。他不仅是北海文学的老师,最重要的,他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一个高度。第二位是《美文》杂志的穆涛主编。《美文》杂志是当下中国的散文重镇之一。如果说陈老师是北海文学的老师,那穆老师就是北海文学的福星。今年《美文》新开《关注北海》栏目,每期都组发一两篇关于北海的散文,尤其他还领11国的作者来看北海,然后,把他们写的文章一一推出,很有意义;同时他也是散文大家,他的《先前的风气》获第六届鲁迅文学散文奖;还有就是《万里瞻天》得以出版,就是因为借了穆老师这双文学之手,送到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此有了今天的分享会。西安是丝绸之路陆路始发港,而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我们合浦出发的,文化的姻缘在今天又多了一层意义。再者便是今天的主人公、作家廖德全先生。今天有个遗憾:评论家、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老师在机场,被告知航班取消而不能如约前来。刚才陈老师告诉我说,郭老师手中的《万里瞻天》密密麻麻写满了感受和看法,他来不成会写成文字在北京报刊发表,以表示对廖德全文学创作的祝贺和敬重之情。感谢北海作协精心的布置,尤其感谢北海简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具体操办,简居作为北海一个新兴的文化企业,充满文化活力与行动能力。感谢简居!

    10天前,我给美编的关键词是什么?大海的星空,宝蓝色,整个会议背板要有一种蔚蓝星空、围炉夜话之感。首先是大海星空,给人庄重感,这是精神性的,也是当下所缺失的。大家知道,在泛文化的当下,真正对文学怀有庄重感、敬畏心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今天这里座无虚席,都是专注的双眼,令我十分感动,心生庄重。其次是大海的自由自在。我以为散文的精神,一方面就是自由自在。因为散文之散,初指无韵,不拘于韵便是一种解放,所以散文的精神当然也在于它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另一方面,它是性情之文,是率性随心的自由文体。所以,我想传达两个概念:庄重感与自由自在。所以,今天分享会是对话,大家随时可以举手,随意提问。我还会在后面留半个小时,任何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问,尽量自由自在。

    今天,还要感谢北海市图书馆,提供了这么美好而庄重的报告厅,让我们和文友接通一条心灵的通道,与廖德全相约,与北海相约,与文学相约。大家在星空下围炉夜话,一同仰望星空,让飞翔的思绪穿越历史的星空。身处北海,我们又都是海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我们只能借助廖德全的散文,寻找或谈谈我们心中的仙山瀛洲。首先,想请我们敬爱的陈老师来谈谈北海文学,读过他的《双城记》,我们都明白他的北海情结了。

    陈建功:这种形式,我很拥护。前天,我跟穆涛以及几位作家,在西安参加一个恳谈会。也是被请到台上,但觉得还是很紧张。那是坐在中式的太师椅上,板着腰板,坐了两三个钟头,在摄像的大灯下烤得满头大汗,很僵硬地回答问题。那不是一种很放松的感受。今天我们用一种更轻松、坦诚的方式来进行交流。首先,作为乡党,能回来参加一下文学活动,与有荣焉。我在西安恳谈会上说过,写北京我有点儿胆量,因为在北京生活了一个甲子,六十年。写成都虽然只生活了几天,因为那几天是抗震救灾,也可以说有所感受。写西安就很难了。写北海同样没有胆量。虽说自20世纪80年代起断断续续回来吧,还是觉得心里没底。但回来结识了一批北海文友,不管他们是本土的,还是外边移居过来的,共同营造了团结向上的气氛,至少这对我是很大的鼓舞和激励。首先北海富有极大的包容性,欢迎外来文化的融合和促进,同时,我们外来的朋友们也都很有锐气,希望来北海展开一番事业。这些人都很正直、很讲义气,共同确立文学的追求,形成了北海非常好的文学气氛。这种文学气氛的率先垂范者,就是廖德全主任。他的职务一会儿主任,一会儿主席,我都记不全他的官職了。(张燕玲:所以我称呼他为“作家廖德全”)北海文学氛围的形成,得力于廖德全的统领。德全在任的时候,散文就写得很好,但我们都不大敢说他散文写得好,怕别人说“拍马屁”。在他的第一本书出版之后,我写过一篇评论,登在《文艺报》上,也没多说,反正是说了好。现在廖德全终于可以放下官职,回到作家队伍了,新一代的作家也成长起来了,但我相信他有影响北海文学界的水平与威望。借此机会,表示敬佩和祝贺。希望大家把这种风气持续下去。我有时候感慨,80年代的北京为什么能形成较大的作家群呢?大家并不计较什么你当主席了,我当副主席了。天天琢磨的是怎么把文章写好。我有一个回忆录,说我们几个人,半夜三更跑到天安门广场边儿上去谈文学,渴了就在旁边买个西瓜,用拳头砸开了分享,然后继续谈文学,那种一门心思把文章写好的这样一种气氛。我个人认为,一个人,一个作家,他最好的境界,不是说当代怎么走红,也不是说当过这官那官,而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你有几篇文章能够留下来,让我们读着还很开心,很感动,很受启发,这就不错。你要经过几百年,上千年,比如你是在唐朝那个年代活过,你能在《唐诗三百首》里留一首绝句就不错。所以大家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心无旁骛,共同营造愉快劳动的气氛。这是关于廖德全和北海文学,算是我的一个感受。其次,散文的品类有很多,廖德全的散文也涉及很多种,有所谓“历史大散文”,有带有哲理性的随笔,还有写他家事的人情世相散文,各种各样的散文都写得不错。我对历史散文抱有敬畏之心,因为爱面子,总觉得自己学问浅,不敢写,甚至不敢议论。在读史上,很佩服穆涛。我印象最深的是21世纪之初的时候,穆涛来北京做鲁迅文学奖的评委,回到西安,给我写过一封信。他说陈老师,我下一个月将不在西安了,我带几本书,躲在一个没人的地方,集中精力读一段时间书再回来。他那封信应该还在我家里。我的第一个意思是,写历史散文的人必须先读书,不仅要理清楚历史的大轮廓,而且要知道历史的细节与微妙处,不仅要知道帝王将相,而且要知道稗官野史。但用句老话形容,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全信它也不行。这就谈到下一层意思了,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听人家讲起的一个故事。说某个历史教授,他有自己关于历史的主张。某次讲课之前,教室里忽然进了一帮人,把某个学生打了一顿,骂了一通,骂完了,纠缠了一通。这个历史学者把门一关,说,好了,希望你们在座的每个人,把刚刚发生的事,都写写,表述一下,谈谈这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因果关系?结果答案收上来了。他说,我告诉你们,刚才是我设计的一个事件,我看看你们怎么表述的。他说,你们看,每个人的表述都不一样。这就说到读史要读出独立的见解来了。因此历史学界自唐代就有史学史识史才之说,后来又有了梁启超、冯友兰郭沫若等历史学者们做的大量工作,更正和甄别史料及观点。最后就谈到文学的表达了。读史要读出滋味,感慨历史,也需要阐发出自己的滋味。这就是我赞叹廖德全散文的原因。他不仅是见解独特的,而且是文学表达的。历史到了他的作品里,诸如汉高祖、张飞、曹操等等,无非都是他借着历史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而已。行文中,他并不完全纯粹地写历史,而是不断加入他对当代生活的思考。有的是看法,有的甚至是当代词汇的融入。一会儿嘲讽,一会儿认真,一会儿嬉笑怒骂,一会儿正襟危坐。这体现了他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思考,又体现为向文学化表达的努力。作为散文家,我觉得这是必须的境界。最后我想说,在西安,我就说过,到西安来,是给大唐来朝拜的。膜拜大唐,因为大唐是一个个性纷呈的时代。真到了大唐盛世,这个穆涛是一家,德全是一家,张燕玲是一家,当然还有千家万家,人人都呈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正是这种个性,呈现了他们的魅力和流传千古的篇章。我觉得,在丝绸之路上,不管是海上起点,还是陆上起点,两边各有不同的繁盛期,除了经济贸易的繁荣和发展,也都有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需要靠经济,更要靠文化自身的魅力。而只有个性化的创造,才形成魅力。因此,我也希望北海的作家们,用我们个性化的创造,来开辟一片散文的天地。我暂时要讲的就是这些。

    推荐访问:散文 想象 创作 理解 现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