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仪文秘网 - www.zhuhainuoyiwuye.com 2024年05月09日 05:50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的研究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0-30 20:50:03

    摘要: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做好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来看,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之间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目前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终身学习;对策建议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对促进人才的培养和终身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职业教育层次的不断丰富,学校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改变了过去的用人观念,高技能型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16年的就业形势比较复杂,任务艰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这个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中高职衔接,同时起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作用。中高职衔接,有助于学生自身发展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服务。

    一、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的重要性

    (一)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化建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中职毕业生到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也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非常重要。

    (二)构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早在1985年就曾颁布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现状

    中高职教育衔接培育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各地的差异较大。目前主要形成了五年一贯制学制和对口升学原则的3+2或3+3分段式的衔接模式。即高职院校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考核方式,对达到考核录取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将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五年,而对口升学原则的3+2或3+3分段式衔接模式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第一、二年按中职学校的相关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开设一些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对已经开设的课程只要考试或考核合格,就可以继续三年高职的学习。目前中高职衔接培养局限于学制和学历上的衔接,还存在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衔接渠道不畅,又因招生制度不完善,造成中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相当少等现状。

    三、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制度不健全,缺少顶层整体规划

    中高职衔接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保障机制未建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高职衔接缺少整体规划。政府、企业和院校在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职责不明,管理体制、机制落后。“2+1”或“2.5+0.5”的中高职分段独立培养,导致中高职分段顶岗实习无法有效对接。中职和高职教育层次不同,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没有真正做到规范和畅通。由于缺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兼顾,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中高职学校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从而导致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重复或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和畅通培养。

    (二)思路不开阔,渠道不畅

    1.招生计划方面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可以选择就业或者继续到高职学习,能直接到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很少,就算是高职毕业学生升本的也不多。由于高职院校对文化基础课要求较高,特别是涉及到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中职学生往往由于文化基础课薄弱受到很大的限制,进而失去升学的机会。有的高职学校的专业在招生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对招生中职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中高职学生继续升学通道窄,渠道不畅,这样中职学生也只有少部分继续进入高校就读,高职也很少有学生进入本科学校,可以说高职也就成了大多数人的终点

    2.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缺乏一体化。目前五年制、“3+3”分段独立学制,相同专业不同院校教学标准不统一,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现行的中职升学班的教学,前两年基本上是以普通文化课学习为主,一般到第三年才开始相关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这样不利于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有重复现象。部分高职学校往往只招生高中毕业生,由于中职学生总量的限制,学校在编教学班时一般不单独成立,往往将中职学生与录取的高中毕业生编在一起,就造成中职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一些专业课、技能操作课与高职有重复现象。有的教师可能有时会受到这部分中职学生的影响,在讲授专业课和技能操作课时会误认为这些高中升学学生也能轻松的掌握了,这样不但影响学生学习热情,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发展。

    3.专业名称方面

    中高职相关专业的有效衔接很大程度上受专业的名称与分类不对应的影响到,许多中职学生因在高职专业中找不到相对应的专业而不能继续升学。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培养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越来越需要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正是为了培养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培养目标得到很好的衔接,高等职业学校就应该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培养出更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定位十分模糊,基本上没有具体的衔接可言。

    (四)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现象

    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因缺乏一定的沟通,导致中高职学校课程自成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各自为政,结合点非常少,导致较多课程内容重复,特别在专业知识的培养、在实习实训、专业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存在重复的现象。同时,由于中职教育存在不够重视基础课程和理论知识,而往往只重视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技能操作。当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就读后,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一般难已适应较深的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理论学习,一般很难实现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的措施

    (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

    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的实现,离不开政府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管理。各级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的实施,不断放开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的权限。第一方面、政府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大力支持,统一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必须从经费、招生就业指导、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等方面进行多方面支持;第二方面、政府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统筹管理,合理配置资源,从招生就业资源、教育教学资源、专业教师资源、实训基地建设资源等进行统筹安排与管理,形成中、高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解决中高职教育工作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使其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得以顺利实现。

    (二)做好教学过程的衔接

    1.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从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有效衔接,系统设计专业定位、教学过程、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开发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系统完整,又要分工明确。

    2.人才培养模式衔接。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体制、专业设置模式、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多方面做好中高有效衔接。根据专业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探索“3+2”、“2+3”、“3+3”等多样化的分段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探索中高职联合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十分注重中高职联动,注重共同筛选合作企业,注重教学组织方式系统设计。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取项目教学、现场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要不断探索中高职联合“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顶岗实习衔接。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学校必须安排中高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中高职学校可以在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方案上共同设计,从实习岗位、实践项目、教育教学计划、具体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时间都必须明确。同时为了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的教学指导和管理,建立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在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杜绝安全责任事故,

    4.质量评价衔接。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要求和培养目标,中高职联合、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质量评价标准。积极探索质量评价改革,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作品为载体、有明确的梯度和层次要求的质量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由高职学院牵头,联合中职学校,按照既要确保转段学习学生质量,又要确保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要求,共同制定学生转段学习评价标准。

    5.教学管理衔接。由高职学院牵头,建立健全日常教学、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籍管理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沟通衔接机制,明确各自的分工,强化教学管理职责,使中高职教学衔接畅通。

    (三)资源共建共享

    1.专业共建。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密切跟踪区域产业升级、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明确相关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不同层次的岗位指向,科学确定专业定位。形成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中职专业为基础,依次递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发展体系。通过中高职专业共建,使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形成中高职专业衔接互补。通过中、高职院校联合形成专业建设共同体,有效加强专业建设,不断实现中高职专业整体优化升级。

    2.共建共享师资资源。根据中高职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中高职共同培训教师和兼职教师资源共享制度,学院可以安排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到中职学校进行专业指导,甚至承担专业教学;中职学校也应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高职学校培训学习。强化专业教师大团队建设,推选高职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专业带头人、从而带动中高职学校专业教师整体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艳.中高职教育衔接视角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实施[J].商业会计,2014(12).

    [2]乔庆敏.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3(14).

    [3]崔敏静.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J].时代教育,2013(23).

    [4]《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content/12/0712/15/9525502 _223785938.shtml)》,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5.

    [5]《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 wenku.baidu.com/view/508151ee19e8b8f67 c1cb908.html)》.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百度文库,2014.

    [6]权洁,李森.中高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

    [7]王文华.关于中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管理体系衔接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4.

    [8]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9]张平.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12,(9).

    [10]刘红伟.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

    [11]胡艳,方润奎.浅析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性研究——以适应延边经济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

    [12]张晓宇.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几点思考[J].山海经,2016.

    [13]梁国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及课程衔接的思考[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

    [14]原路彤,姚宏.护理专业“3+2”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

    [15]王春春.浅谈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特色与优势[J].理论学刊,2012.

    [16]雷建龙,黄邦彦.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发展[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7]张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

    [18]郭福娜,李庆苏.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J].北方经贸,2013.

    [19]赵迁远,田旺军.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有机衔接探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

    [20]尹存涛,罗忠诚,程远东.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内容分析与路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

    [21]徐冬冬.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5(8).

    [22]王正才,卢建飞,胡峰.县校合作共建高职特色学院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23]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content/12/0712/15/9525502 _223785938.shtml)》,2015.

    [24]金盛(导师:朱德全).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3.

    (作者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衔接 高职 培养 人才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