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仪文秘网 - www.zhuhainuoyiwuye.com 2024年05月20日 18:00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3-01-21 09:55:03

    《杂诗》古诗词鉴赏1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供大家参考。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

    《杂诗》古诗词鉴赏1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杂诗》古诗词鉴赏2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

      1.九州:*。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阅读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1)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

    杂诗古诗词鉴赏1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杂诗古诗词鉴赏2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杂诗古诗词鉴赏3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

      1.九州:*。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2)

    ——《秦州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

    《秦州杂诗》古诗词鉴赏1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秦州杂诗》古诗词鉴赏2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3)

    ——杂诗古诗词 (菁选3篇)

    杂诗古诗词1

      古诗原文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译文翻译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注释解释

      北林:泛指树林。《诗经·秦·晨风》有“郁彼北林”句,作为怀念君子的起兴。

      之子:那个人,指所怀念的人。

      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极,至,到达。难任,难以承担。这四句是说我所怀念的那个人远在万里之外,中间隔着大江大湖,连远航的方舟也难以到达,离别的愁苦真是使人难于承受。

      翘(qiáo):思仰头而思,形容思念之切。这句是说:很想托南飞的孤雁给他带个音信。

      景:通影。形景指孤雁的形影。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所以曹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的原因,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都是起始于《诗三百篇》,在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由于上句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是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容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下面的“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下句“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最后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而趋近赋体。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做出用五言新体裁,所以是从建安以来的诗人作品当中的绝唱。

      旧说大都以此诗为作者怀念其弟曹彪之作,较可信。近人古直《曹子建诗笺定本》系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这一年曹植自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曾入朝。古直以为此诗即入朝时所作。而黄节《曹子建诗注》则谓当作于徙封雍丘之前,两家之说先后相去不及一年。当时曹彪封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古直注云:“魏地东尽广陵。吴当为广陵。广陵,(西汉)吴王濞都也。”广陵是魏王朝当时东南边界,隔江与东吴相对,距魏都最远,故诗中有“之子在万里”之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自李善《文选注》引《新语》:“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下文又云:“江湖喻小人隔蔽。”后人乃多从其说。这就把两句摹绘秋日景色的名句给牵强比附得全无诗意。此诗下文既有“孤雁飞南游”之句,自当作于秋天,则首句“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所以望远,所以思远人也;而时值秋令,台愈高则风自然愈凄厉,登台之人乃因风急而愈感心情之沉重悲哀。说风悲正写人之忧伤无尽。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如大谢句云:“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是化一句为两句;又如老杜之《登高》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一首),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故曹植此五字之所以为名句,正以其虽作景语,实寓深情也。次句“朝日照北林”,固亦属景语,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诗》云:“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北林者,乃女子思其夫之地。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此篇亦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盖始于《诗三百篇》,即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此处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夫自己所思之人既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盖江湖阻隔彼此之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之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其身既远,他日归来更非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只写道路隔阔,已诉不尽离愁别恨,则不必节外生枝,再添上一个局外的“小人”。故李善注文不确。“方舟”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方舟”,二舟相并,古时为大夫所乘用;“极”,至。江湖深迥,舟不能及,故“离思难任”,“任”者,负荷也。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自“孤雁”句以下六句为第二段。“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盖古人以“雁行”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已似孤雁南游;今自己亦如孤雁,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但诗句仍作实写,故见孤雁哀鸣而自己“翘思慕远人。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此诗用笔似浅直而意实深曲,前六句以赋体为主,却似比兴(也难怪前人用比附之意去勉强解释);后六句以比兴为主,反近于赋体。这说明作者深得《诗三百篇》之三昧,而出以五言新体,故为建安以来诗人中之绝唱。

    杂诗古诗词2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

      1.九州:*。

      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依靠。

      5.喑(yīn):没有声音。

      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7.究:终究、毕竟。

      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9.重:重新。

      10.抖擞:振作精神。

      11.拘:拘泥、束缚。

      12.降:降生。

      译文

      要是这么大的*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杂诗古诗词3

      古诗原文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诗文赏析

      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缔。

      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你看,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

      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4)

    ——柳古诗词鉴赏3篇

    柳古诗词鉴赏1

      作品原文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1),匈奴大入边(2)。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3),军霸上(4);祝兹侯徐厉为将军(5),军棘门(6);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7),军细柳(8),以备胡。

      上自劳军(9)。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10),锐兵刃,彀弓弩(11),持满(12)。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13):“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14):“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15):“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16)。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17):“介胄之士不拜(18),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19)。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馀,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孝文帝且崩时,戒太子曰:“极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作品注释

      (1)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180年至前157年在位。吕后死后,周勃等*定诸吕,他以代王入为皇帝。在位期间,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发展,又削弱诸侯势力,以巩固中央*。旧史家把他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并举,称“文景之治”。后六年,即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

      (2)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

      (3)宗正:官名,负责皇族内部事务的长官。

      (4)霸上:古地名,一作灞上,又名霸头、霸陵,因地处霸水西高原上得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

      (5)祝兹侯:封号。

      (6)棘门: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7)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的行政长官。

      (8)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渭河北岸。

      (9)上:指汉文帝。

      (10)被:通“披”。

      (11)彀(gòu):张满弓弩。弩(nǔ):用机括发箭的弓。

      (12)持满:把弓弦拉足。

      (13)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略低于将军。

      (14)节:符节,皇帝给的凭证。

      (15)壁门:营门。车骑:汉代将军的名号。

      (16)按:控制。辔:马缰绳。

      (17)揖:拱手行礼。

      (18)介胄之士:穿铁甲、戴头盔的士兵。介,铁甲。胄,头盔。《礼记·曲礼》:“介者不拜。”

      (19)式车:式通“轼”,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轼)上,表示敬意。

      (20)中尉:负责京城治安的武官。

      (21)罢:结束。这里指撤防。

      原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馀,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孝文帝且崩时,戒太子曰:“极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作品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旋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锐利,开弓搭箭,弓拉满月。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了。刚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的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防了,文帝就任命周亚夫做中尉。

      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能真正担当领兵重任的人。"文帝去世后,景帝授予周亚夫车骑将军的官职。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被通披:披在身上

      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的横木

      可得而犯邪邪通耶:语气助词

      背景介绍

      绛侯周勃是汉朝开国功臣。吕后家族威胁到刘氏王朝时,他与丞相陈*共谋诛诸吕,立汉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因他的兄长绛侯周胜之有罪,他被封为条侯,延续绛侯的后代封号。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这篇文章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作品赏析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这篇文章分三段。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第三段,写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叹。全文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人物品质

      周亚夫

      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恪尽职守,治军有方,刚正不阿,尽职尽责,不畏强权。因此汉文帝称赞他是“真将军”。

      汉文帝

      汉文帝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明君。不但不反对周亚夫的做法,还赞誉他是“真将军”。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刘恒为代王时有位王后,生有四个嫡子,在刘恒称皇帝后不久,这四个嫡子相继去世,其余诸子中宠姬窦漪房之子刘启最长。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在古代,有夺取天下之功的称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称为宗。所以,其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5左右),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先世为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任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少时跟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二十岁后漫游全国。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于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孤军奋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被授以大多由宦官充任的中书令。这使他更加发愤著述,终于在前92年(征和初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

    柳古诗词鉴赏2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原文:

      麦浪翻晴风飐柳,已过伤春候。因甚为他成僝僽?毕竟是春迤逗。

      红药阑边携素手,暖语浓于酒。盼到园花铺似绣,却更比春前瘦。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注释

      ①风飐(zhan)柳:风吹动柳条。飐,风吹物使其颤动摇曳。

      ②僝僽:忧愁、烦恼。

      ③迤逗:挑逗、引诱、惹起等意。

      ④红药阑:红芍药花之围栏。

      ⑤词牌名汪刻本作〈四犯令〉。上片「迤逗」袁刻、汪刻本作「拖逗」。下片「盼到园花铺似绣」底本夺一「园」字,依律此句当七字,据袁、汪二刻本补。

      四和香·麦浪翻晴风飐柳赏析

      春去夏来,伤春的季节已经过了,而纳兰性德还是烦恼异常,故上片结句点出伤春意绪仍在。而这“春”字又不止于自然之春,个中亦含“春怀”、“春情”的内蕴。因而下片前二句之回忆语便承“春巡逗”而来,点明烦恼之由,即是她那美好的意态令人动情又使人伤感。结二句再转回写此时之情景与感受,翻转之中更透过一层地表达出斯人独憔悴的情态,苦恋的悲哀。

    柳古诗词鉴赏3

      原文: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释:

      博:一本作“薄”。

      念奴:唐天宝间有名的歌女。

      采:选择、接纳。

      徧(biàn):同“遍”。

      赏析:

      从词中“家住西秦”、“来往咸京道”等句,可知此词是作者晚年知永兴(治所今陕西西安)时所作。这首词在《珠玉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起首一句,是歌女声口,语气自信而又自负。“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赌”是比赛竞争之意。这两句是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浪漫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仍然是歌女十分自负的口气。“花柳上,斗尖新”之“花柳”代指一切歌舞艺术才能技巧。“斗”,仍是竞赛之意。“尖”,是高处,是过人之处。“新”,不是陈陈相因的旧套。合起来,这是歌女说自己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偶”,有随便之意。“念奴”是唐天宝年间有名的歌女。词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诉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听我歌唱,足见我唱得有多么美,多么动听。“高遏行云”,语出《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几句,当是失意时回忆当年得意情事所言,所以,每一句自负的话后面,都有一种反衬中的失意悲慨。自负的口气,实是自负的不*。“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辛劳。“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当时很名贵,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们的财帛。

      下片首句“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是失意后凄凉冷落境遇的写照。从词里的“西秦”、“咸京道”地点上看,当是晏殊被贬知永兴时,慨叹自己的不*境遇而作的。可见作者这首词确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寓意。这首词的整个口吻都寄托着感慨。“残杯冷炙”语本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首诗是写杜甫当年身困长安时遭受的冷落。

      此处写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衷肠事,托何人?”歌者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地位,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个足以托身的所,可以安身立命,终生为之奉献而不改变。

      “衷肠事”,是指内心的事,这里是指终生相托的大事。接着下句说:“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徧唱阳春”,仍是以歌女的口气自述: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采”,选择、接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又体现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报国之情。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所以结果只能是“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了。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而当时这个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重掩”,是屡次流泪,屡次擦干。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强作笑颜,其悲哀就更为深重了。

      综上,这首词是晏殊诸多诗词中的少见之作,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有新颖之处。词写一个红极一时的歌女因年长色衰而遭弃绝的悲剧,较有现实意义;形式是全篇以叙事为主,直陈其事,一反其风流蕴藉的风格。全词看似纯为客观叙述,但字里行间无处不包含着作者的身世感慨。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5)

    ——*最美古诗词鉴赏3篇

    *最美古诗词鉴赏1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最美古诗词。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曹雪芹《枉凝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乐二首其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骨头里面镶红豆——刻骨相思

      山长水远嫦娥怨,鸿雁相烦,鸿雁相烦,眉间心上玉簟寒。——《采桑子——春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曹植《明月上高楼》

      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陆游《秋兴》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陆游《秋思》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朱庆馀《宫词》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白居易《中秋月》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木兰花》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最美古诗词鉴赏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最美古诗词。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曹雪芹《枉凝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乐二首其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

      骨头里面镶红豆——刻骨相思

      山长水远嫦娥怨,鸿雁相烦,鸿雁相烦,眉间心上玉簟寒。——《采桑子——春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曹植《明月上高楼》

      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陆游《秋兴》

      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陆游《秋思》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朱庆馀《宫词》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白居易《中秋月》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二首》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木兰花》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最美古诗词鉴赏3

      1、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晏婴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5、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8、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9、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10、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11、爱国如饥渴——班固

      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1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14、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15、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1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7、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9、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20、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21、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22、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23、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旧唐书 陈子昂传》

      24、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25、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26、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

      27、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28、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29、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30、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6)

    ——古诗词鉴赏夏日绝句3篇

    古诗词鉴赏夏日绝句1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意思: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夏日绝句的赏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

      夏日绝句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夏日绝句》,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7)

    ——古诗词左右的鉴赏3篇

    古诗词左右的鉴赏1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作者:*

      茫茫大陆起风云,

      举国昏沉岂足云。

      最是伤心秋又到,

      虫声唧唧不堪闻。

      赏析:

      *这首和诗的开篇,从军阀重开战的风云突变写起,明确地指出,由*军阀所造成的“举国昏沉”的黑暗局面,是不足道的,表现出敢于蔑视*和立志变革现实的革命精神。后两句,以草木摇落的秋天和凄切哀婉的虫鸣作为象征,暗示了封建军阀张勋之辈复辟倒退的喧嚣,正如秋虫一样,不过是死前的悲鸣而已。

    古诗词左右的鉴赏2

      人日思归

      作者: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鉴赏:

      据刘餗《隋唐嘉话》记载,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笔调*淡,似乎不带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际,就会感觉到一股苦涩的思乡之情弥漫在字里行间。

      开头二句,诗人淡淡地说出一个事实:“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然而一个“才”字则透露出诗人满腹心事,仿佛他在屈指计日,也许在他的主观感受中新年已过了许久,但仔细一算,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时间过得真慢!短短的七日已让人难以忍受,离乡两年的岁月又是怎样熬过去的呀:诗人以*淡质朴的诗句道出度日如年的`心情。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归乡了;可是现在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诗人却无法回去。在后二句中,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再说“思发在花前”,以将来迟归的结局来对照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己,思归不得归的苦衷。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8)

    ——天净沙·春古诗词鉴赏3篇

    天净沙·春古诗词鉴赏1

      天净沙·春原文: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译文及注释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注释

      ⑴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⑵阑干:即栏杆。

      ⑶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赖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栊,窗户。

      ⑷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⑸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天净沙·春赏析天净沙·春赏析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词曲全由列锦组成,列锦是*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正如人们分析的那样,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天净沙·春古诗词鉴赏2

      天净沙·春原文: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译文及注释

      译文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注释

      ⑴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⑵阑干:即栏杆。

      ⑶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赖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栊,窗户。

      ⑷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⑸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天净沙·春赏析天净沙·春赏析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词曲全由列锦组成,列锦是*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正如人们分析的那样,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扩展9)

    ——桃源行古诗词鉴赏

    桃源行古诗词鉴赏1

      原文: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译文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注释

      行(xíng):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歌行”。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鹿为马:史载赵高欲作乱.恐群臣不听,乃指鹿为马,凡言鹿者皆被杀。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

      长城:秦始皇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乃修筑长城。由于工程浩大.环境艰苦,死了不少人。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逃避乱世。

      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

      桃源:代指桃花源。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

      薪:柴火。

      渔郎”二句:本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诸语。漾舟,泛舟。

      世上:指渔人。山中.指桃源中人。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宁:岂。

      赏析: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自由*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推荐访问:古诗词 鉴赏 杂诗 《杂诗》古诗词鉴赏3篇 《杂诗》古诗词鉴赏1 《杂诗》的古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