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仪文秘网 - www.zhuhainuoyiwuye.com 2024年05月20日 19:02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历史课堂教学激趣法初探

    浏览数: 发布时间:2022-11-03 16:40:04

    教学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就能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历史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其本身翔实的历史事件、恢宏的场景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供了作料;本人一直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悬念激趣法

    悬念激趣法也叫“吊胃口激趣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某一事件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悬念激趣法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灵活设置。

    课前悬念,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为学生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最后随着教师的讲解而解决问题。如讲述《汉武帝的大一统》,教师在课前就设置悬念: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收买人心,曾封韩信等人为王,当刘邦取得天下后又对这些异姓王进行了处治,并分封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作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同姓王是不是如刘邦的意愿一样“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一悬念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听课,直到老师讲授了“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内容,这一悬念才得到解决。

    课中悬念,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课内、课外的内容融在一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方法。如讲授《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在“陈桥兵变”中,教材上提到“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局面”。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设念:同学们,在封建社会,皇位的继承首推“父亡子承”,其次是“兄死弟及”。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现在我们学习的教材中有“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的表述,这分明告诉我们,北宋的皇帝自宋太祖之后就是宋太宗。难道宋太祖没有儿子?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从宋太祖到宋太宗,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发生?这样一设问,可使平实的教材突起波澜,平中见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会兴趣倍增,课后,学生为探究到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就会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的途径去获得。这样,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课后悬念,就是老师在授完课后进行小结时,为学生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思考、探索。如讲东汉同匈奴的和战,北匈奴战败后,部分向西远迁。北匈奴到底迁到哪里去了?它对历史带来什么影响?我国境内现在还有匈奴的后代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看了之后,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触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又如授完《辽、宋、夏的并立》之后,教师进行小结设念:我国古代的契丹族在十世纪时,建立了强大的辽政权,与北宋、西夏等政权分庭抗礼,三分天下,创制自己的文字,控制着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括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的广大地区。其势力可谓强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相当大。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却在1125年被金政权灭亡之后,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查阅我国现在的少数民族,也没有发现契丹族,我国现在哪一少数民族是契丹族的后代呢?难道金政权对契丹族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对于这些历史之谜,学生们破解之后,就会懂得事物的发展具有曲折性的道理。

    二、比较激趣法

    比较激趣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习惯性思维,利用事物的共性或个性,将两件或两件以上相似、相近的事情进行比较,把得出相同或相反的结论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学习了《鸦片战争》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之后,我们将英国和日本进行比较:相对于中国而言,英日两国都是岛国,国小,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且它们发动的都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可是,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却打败了清政府,而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却遭到失败。平时,我们不是说正义一定战胜邪恶的吗?英、日等分别发动的侵华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它们本应遭到失败才对。可事实上不是这样。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分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发挥,课堂教学的气氛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提高了。

    三、直观教具激趣法

    就是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利用插图、挂图、实物模型、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置身其中,如同身临其境,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我们出示了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根据地动仪测定地震的原理,当老师在某一方位制造振动引起地动仪的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学生无不拍手称奇,惊叹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这一操作,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不但增强了他们的情趣,也触动了他们的灵感。又如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师先悬挂《时局图》,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黑熊、老虎、太阳、青蛙、老鹰等各代表哪一个帝国主义强盗?这幅图形象地说明了什么?当老师分析自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就象这些毒蛇猛兽一样扑向祖国大地,吸吮着祖国的乳汁,可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殆尽时,同学们无不怀着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的无比热爱。又如,讲授《红军的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等,教师可以利用《长征》、《西安事变》、《大决战》、《开国大典》等电影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当时的气氛,增添他们的乐趣。另外,教师平时参观名胜古迹收集到的参观券、购买的纪念品等也可作为直观教具,上课时,适时显示给学生,如参观秦始皇陵时购买的兵马俑(仿制品)、观光洛阳时购买的“唐三彩”等,这些实物教具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对于教师制作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更不用说了。

    四、对联激趣法

    对联激趣法,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评述时,借助于妙趣横生的对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集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知识于一体的一种有趣的、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也体现了历史的集大全者,历史人物无以累计,历史事件浩如烟海,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故人对这些事件、人物的评价留下了言简意赅的对联。历史教材上很少有这些对联,这就要求教师多留心搜集这一方面的材料。如,学习了袁世凯的历史活动之后,我们可以用一个署名为“疯九”的人作的长联,历数他“发迹”的经过:“卖康梁而宠幸位,抚山东,督保定,直入内阁,十数年顶天立地,居然豪杰,谁不说龙腾沧海;抗孙黄以作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鳖入泥沙。”这一对联浓缩了袁世凯可耻的一生;又如讲到黄埔军校的建立,我们很自然地想起孙中山先生为军校题写的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副对联道出了创办军校的宗旨是培养革命的军官,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有人很巧妙地将此联的“莫”、“请”互换位置,使对联变成“升官发财,莫走别路;贪生怕死,请入此门。”这就入木三分地道出了军校性质的转变。又如我们授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之后进行小结时,可以用对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来概括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当授完《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后,教师可以借助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来表达中国人民无比高兴的心情。这些对联无不绷紧学生的神经,并能从中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总之,这些写史的对联言简意赅,生动有趣,教师在上课时能够灵活引用,不但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猜谜激趣法

    猜谜激趣法是一种很有风趣的教学方法,它有一种游园的味道,也有一种练习的性质,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编辑的一些谜面,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回答,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抗日战争胜利后,举国欢庆。教师在讲这一内容时,就可以借用一则谜语:“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历史人物)”让学生猜,当学生猜想之后,教师再亮出谜底:①屈原(意指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②苏武(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③蒋干(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进行抗日);④毛遂(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进行抗日);⑤共工(一神话中人物,“共工”理解为“共同”、“工作、努力”。要求学生在这些谜底之中,哪一个最符合谜面,并根据你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你们的理由。教师在上课时运用这一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谜语,学生没兴趣听课才怪。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激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典故激趣法、漫画激趣法等等。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说。只要老师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就会在历史这一幅充满灵性的、有血有肉的画卷中捕捉到更多的灵光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就不用愁学生不听历史课,也不用再担心教学效果不好了。

    (河北省新乐市杜固中学)

    推荐访问:初探 课堂教学 历史 激趣法

    相关文章:

    Top